能去草原,见识一下相对纯粹原始的牧民生活,或者运气好还能看到万马奔腾的雄壮画面,小秋不由自主地就笑开了:“我就是师父最好啦!”
“好啦,好啦,赶紧睡觉吧!”郑秋实笑着摇头,进屋睡下。
小秋也回到自己房间,爬上床,听着屋外的雨声,心却已经飞到了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去了——蓝天,白云,碧绿的草场,还有肥壮的牛群羊群,牧民穿着蒙古袍子,手里挥着鞭子骑在马背上,随着羊群牛群缓缓前行……
还有悠扬婉转动听的长调:阿呵呵呵……草原上的雄鹰……展翅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……
想着想着,她就睡着了。也不知是不是梦中已经到了草原上,骑在了马背上,小秋嘴角弯弯地翘起一个好看的弧度来。
而在小秋沉沉睡去的时候,同一片草原上,相隔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,一队士兵整个冒雨前行。
天河好像决堤了,漫天的雨水没头没脸地泼洒下来,打在这些战士们的头上、脸上、身上,他们的衣服和背包早已经湿透,鞋子里都灌满了水,没走一步,都会发出扑哧一声,只不过,这声音被淹没在草丛和泥泞之中,被所有人忽略了。之前急行军热得浑身大汗,被这兜头的雨水兜头一浇,激得人连着几个激灵,麻木困顿的脑子似乎一下清醒过来,疲惫乏力到极点的身体似乎又被压榨出一丝力量来,让队伍的速度陡然加快了一些。
只是,这速度加快只维持了地很短暂,很快,战士们就发觉,雨水糊住了他们的眼睛,模糊了他们的视线,脚底的草丛越来越湿滑越来越泥泞,淋湿的衣服仅仅裹在身上,困住了他们的身体和双腿,更严重的是雨水特别冷,越来越冷,迅速地冲刷走他们身体的热量,之前还浑身大汗淋漓的战士们,很快就冷的嘴唇青紫牙关打颤,手脚和身体也随着热量的流失,渐渐僵硬起来。
他们已经急行军了四个多小时,仍旧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,他们只知道紧压着牙关,逼迫自己保持最后一丝清醒,压榨着身体的极限,一步,又一步。
雷声闪电,风雨交加,仿佛是大自然给这支队伍的考验,但是,不论是雷电还是风雨,对早已经疲惫的冰冷的几乎麻木的他们来说,反而没什么明显的反应,他们几乎成了机械人,只知道紧跟着前面的战友,一步,又一步。
第七百章
清晨,大雨早已经停歇,太阳还没有出来,湿漉漉的晨风带来了青草和泥土的清香。
小秋穿着t恤和牛仔裤打开窗户,迎面一阵冷风让她激灵灵打了个寒颤,连忙抱着胳膊缩着脖子折回来,打开行李箱取出那件薄羊绒开衫穿上,这才觉得身体舒服了一些。
七月中的天气,京城几乎每天都是烧烤模式,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天也不少见,可一场大雨之后的草原,气温却突然降到了十三四度,小秋穿着羊绒开衫去食堂打饭,竟冷的她差点儿半路折回来。
好不容易抱着饭跑回来,她连忙将那条厚实的羊毛大披肩也裹在身上,然后喝了半碗热汤,才好不容易让身体重新温暖起来。
郑秋实斜眼看着裹得像粽子的小徒弟,笑着摇摇头,继续喝碗里的羊肉汤。
这种湿冷的天气,没有什么比喝一大碗热乎浓香的肉汤更令人愉快的了。一口一口喝下去,身体也一点点温暖起来,温暖了肠胃身体的同时,也让人因为雨天湿冷郁卒压抑的心情,也一点点满足愉快起来。
吃过饭,车子再次来到小院门前,郑秋实带着小秋又去了疗养院。
郑秋实提出的治疗方案已经被批准,他今天过来一要开方抓药,二要配合汤药进行针灸治疗。
郑秋实开好方子,交给王宪永去处理——这个方子在使用前,还要经过备案和核准的手续。
这空档,郑秋实就带着小秋一起到了屏风后边,郑秋实施针,小秋就是助手,郑秋实下针前,会一一报出需要施针的穴位,小秋则负责选定穴位,并进行局部皮肤消毒。郑秋实下针之后,小秋则进一步负责震针和维护。
对于郑秋实让这么年轻的一个小姑娘加入到治疗工作之中,最初申请报上去的时候,王宪永和蔺医生都心存怀疑,报上去之后,负责这边的工作人员、医疗专家组也没人敢拍板,最后,还是报到高层领导那边,领导考虑过之后给了一句话:“我信得过郑秋实老先生的医术,也信得过郑秋实老先生的判断力。”
有了这句话,这才给郑秋实师徒的治疗开了绿灯。
当然,王宪永和蔺医生仍旧不敢大意,自始至终,他们都守在屏风外边,一旦有什么意外,他们好第一时间出手救援(阻止)。
不过,他们这次守候注定了是无用功,郑秋实带着小秋临床实习操作了几年,小秋的技术早就很熟练了。而且,小秋做事专注的优点,也让她学习特别快,工作起来也特别投入和专注,病人的脉象千差万别,她却能够辨别出其中极细微的不同。施治下针,她更是全神贯注在一枚枚银针上,那细如牛毛的小小银针,每一个细微的颤动,都不会遗漏,然后根据这细微的变化,来判断在最好的时机,介入治疗,或调整银针的深度、或增强银针的颤动、或用艾灸……种种措施手段,无不是为了取得最适宜治疗效果。
对,治病用药不同于其他,多不得少不得,只求‘适宜’。不至于治疗力度太重,反伤了病人身体的根本;又不会治疗力度不足,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,延误了病情。
郑秋实看着小秋专注地操作着一套针,眼尾扫过那边已经少了许多怀疑的两个人,嘴角闪过一抹得意之色。再转回目光落在小秋身上,他又禁不住暗暗叹息:这孩子做事认真专注是极难得的,别说与她同龄的孩子,就是五六十岁,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老人,也能少能够做到这般宁静。
只是,这般容易用心专注某一件事,万一将来感情上也如此,只怕容易受伤……他可不想自家小徒弟‘慧极必伤’,或者‘为情所伤’。
看来,以后,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,还要多注意注意她的生活和感情了。
中药和针灸双管齐下,这位老人的病情很快就有了起色。
小秋初见到这位老人时,脉象弱气血虚,神志也处于半昏迷状态,诊脉施针一直都没有醒过来。
一套针扎完,提了针,这位老人竟悠悠醒转过来,王宪永和蔺医生都激动不已,急急地赶到老人床前问询。郑秋实退后一步,小秋则直接用目光询问师父,得到郑秋实点头允诺后,俏没声儿地退出屏风。
外边的桌上,办事人员已经按着郑秋实的方子取了药回来。方药没有混合,而是按照郑秋实的要求,一味药一味药地单独包装了。
小秋将一味味药的包装逐一打开,鉴定药材品种质量的同时,也判断一下炮制合不合要求。
数十年间,西医兴盛成为主流,流传几千年的中医中药反而被逼的一退再退。原本中医中药师徒传承的传承体系破坏殆尽,虽然有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校,浩瀚渊博,却又良莠杂陈的传统医学,又怎么是短短几年时间能够吃透深入的呢?学校里所教的就是那几本教材,可临床上病症万千,而病机病因乃至病情的发作发展,更是千变万化,学医不精,甚至仅仅只了解了个皮毛,又怎么可能真的能看病,更不用说救命啦!
辨证施治,辩证用药,乃至施针用灸,种种手段,都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标准,太多东西需要医者用心体会用心把握,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……医学传承破坏,就好像大树挖了根,即便仍旧竖立,却只能一点点枯死。
扯得有点儿远了,再说小秋之所以如此费时费力地逐一检验药材,也是为势所迫。
中医中药传承破坏,在中医是名医越来越少,国手更是一日一日凋零,中医后继无人。体现在中药上,就是中医不知药不识药,只知道照着书开方子。
第七百零一章
而从事中药的人员也大多只是接触成品药材,很少再有人走出门,下地上山辩药采药,炮制也越来越简单,一味追求效率而简化工序……在记录的药材就有数千种,几乎每一种药材都有几种不同的炮制方法,不同的炮制方法,其药效也大步相同,比如麦芽一味,生麦芽通经下乳,熟麦芽则是回乳的,由此可见中药材炮制之重要,容不得半点儿随意和简略。
小秋逐一确定了药材和炮制规格后,挑出一味药的规格品种不对,不是他们要用的。另一位药的炮制不够严谨,用的辅料有掺杂,品质不够,可能会影响到成品药效。
这两味药又着人重新更换回来,确定无误后,郑秋实也从房间里退了出来。
这边,小秋已经着手熬药,先煎后下不一而足,又半个小时,汤药熬好送进去,老人自己很顺利地服了药,让王宪永等人高兴不已……这之前好几天,老人可是连西药片儿都无法吞咽了。
服用汤药后,又过了半个小时左右,老人再次沉沉睡去。郑秋实又进屏风后诊了脉,确定老人病情确实有所缓解,师徒俩这才离开疗养院,又被送回大院。
如此三天,连续施针用药,老人的病情逐步缓解。之前大多数时间都是昏睡状态的,如今,每天至少有四五个小时是清醒的了。
郑秋实打了汇报:继续施针已经疗效不明显,接下来,只能用汤药进一步调理。
至于病情,其实早在郑秋实来之前就已经知道,已经不可能治愈,不过是缓解病情,减轻痛苦,延长时间罢了。
申请递上去隔了一天,也就是施治第五天,郑秋实和小秋再一次用完针之后,没等小秋退开,老人就张开了眼睛。
看见给他操作治疗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,老人多少有点儿意外,却很和蔼,因为患病浮肿比较严重的脸上,表情慈和,嘴角甚至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来:“小姑娘不错,好好学,争取把咱们国家的传统医术传承下去,并发扬光大。”
第455节
同类推荐:
梵行、
穿书之欲欲仙途(NP)、
女配她只想上床(快穿)、
顶级暴徒、
碎玉成欢(np)、
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[H]、
[快穿]与魔女的交易、
(快穿)插足者、